一双布鞋鉴春秋:中国各朝代鞋履的主要特点及布鞋文化的千年演变。凡是以纺织品为鞋料制造的鞋一概称作为布鞋。我国的纺织品从历史渊源来分,最原始的纺织品包括了葛布、麻布、绸布,汉代以后从西域传来棉花(陆上丝绸之路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交流成果之一,虽小,但影响了人们几千年的生活),我国开始有了棉纺织品。布鞋的起源和发展是随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育而同步成长的。
据出土考证,我国最早的布鞋可追溯到人类新石器时代。布鞋的产生解决了人们的生活出行问题,之前的鞋材以皮(北方为主)、草(南方为主)为材质,即取材不方便又不合脚,成本高,舒适度差,不适合于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所以就有了布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针线的出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开始在满足出行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文明上的享受。在传统素面的布鞋面上下功夫,出现了鞋、丝绸、刺绣三种文化的结合。布鞋技术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鞋饰。古代文人常以绣花鞋来表达他们的情结,历代都把绣花鞋作为本时期、本民族的民风习俗的载体布体现出百姓的情感世界。到了明清时期,布鞋、绣花鞋在工艺、图案和造型等各方面都已达到顶峰。
历代妇女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绣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配以鞋口、千层底的工艺饰条。在鞋头到鞋跟的部位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纹主要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图案有花鸟鱼虫、器物用品、瓜蔬果实,吉祥图案有莲生贵子、喜鹊登梅、双福捧寿、必定如意、双履图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
布鞋除了注重鞋休的款式、纹样、色彩外,鞋底亦是一块举足轻重的艺术修饰部位。鞋底文化所彰示的民间艺术特殊,不仅在中国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世界鞋史中也具有独到之处。布鞋鞋底的艺术修饰分两个层面,一层是鞋底与足掌紧贴的内底面,另一层是鞋底与地面接触的外底面。内底面艺术体现在两种装饰工艺上,一是直接在内底面上描纹绣花,二是把装饰功夫花在鞋垫上,使用鞋垫既扩展了内底面的修饰效果,又起到了内鞋底的保洁作用。千层底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充分利用了摩擦力学,起到了防滑的作用,同时千层底又能够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一双布鞋鉴春秋
引古润今,古为今用。鞋中的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代在前进,人类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鞋履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对鞋的由来乃至对各时期的审美特征有所了解,从而影响社会对鞋业品位的认识与提升,并以准确的鞋文化定位和深远的市场影响力,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直接的桥梁,为进一步开拓新产品和探索创造具有民族色彩和迷人风韵的时尚而有所借鉴。
中国各朝代鞋履的主要特点:
新石器时代:出现靴和鞋翘
夏朝:出现“帮底分件”和“反绱”工艺。
商朝:出现皮胫甲和“皮鞋”
周朝:出现纳底鞋、木屐和铜泡钉靴。
秦朝:出现军需制鞋工场和制鞋标准。
汉朝:鞋翘始有分岐。
魏晋南北朝:诞生一次织成履和鎏金铜钉屐。
隋朝:出现 六合靴。
唐朝:出现高头履及乌皮靴。
五代:始有缠足。
宋朝:三寸金莲广泛普及,且出现高头弓鞋。
辽金西夏元朝:靴又开始盛行。
明朝:出现双梁鞋。
清朝:盛行花盆底鞋。
当代:包括高跟皮芏在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皮鞋,出现了胶鞋。
(说明:本文采编于网络,如有侵删。)